close

零工經濟.jpeg

基準法內為平衡勞資雙方的權益主張,因此有了第11~14條的相關規定,在此前提下,似乎勞資雙方的權益站在天平均衡的兩端,但事實上是這樣嗎?我想不是的

不論是工廠法或是基準法,整體思維都是從工廠管理者的角度來思考,一切在軌道上,聽命於資方的調度.在大製造的思維下,這樣的管理思維似乎是對的,機器設備主導了一切,但人的自主意識被埋葬了….

從過往的華隆自救到昨天的復興航空解散,很明顯的勞方的主導力量相當的弱勢,幾乎最後的結果都是依照法定的資遣費發放,沒有了準備,沒有了依靠,家庭頓失主要經濟支柱,長期以往,這究竟會造成什麼樣的衝擊,尚無法預估

資遣.jpeg

零工經歷”,不論是因為大環境景氣不佳所引起的失業潮,或是平台的崛起,主要原因都是傳統企業無法提供一個穩定的就業環境,再加上勞工的自主意識抬頭,原本的環境讓就職者感到不舒服,因此“零工經濟”快速的竄起

只要平台搭配得檔,理論上並不會有時間浪費或收入減少的狀況.

創業.jpeg

“自我創業”因為經歷了互動和環境的不愉快,再加上信任感的建立,不是短時間可以達成,科技的方便性,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上了創業一途.”Maker”和“群募”都是這個時代的產物

當企業主還停留在製造思維上,忽略了不論在產品客戶或員工客戶的對應上都起了天大的變化,一刀兩切的作法,雖然可以暫時止血,但長期來所傷害的品牌形象,或是逼使員工創業、兼職,對於企業來說,都不見得是“利大於弊”,這樣的覺醒,或許早就該意識到了…..

arrow
arrow

    hardyliao54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