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募活動因為行動載具的盛行,而起了顛覆性的思維。當我們還停留在網頁版的思維,投遞了履歷,不知等到何時才受青睞;約了人來面試,也不知對方是圓是扁;約了上百人,可以用的,不到5人;這些都是目前招募所遇到的困難點,除了大環境結構因素外,招募的模式倘若未能與時俱進,無形中資源重覆在耗損,要提升招募品質和速度將流於空談。

被動,就是等待

目前的招募模式,使用社群模式的占比還相當低,若沒有好的新產品,的確在這行動時代有一些不便之處。

  1. 區域和對象限制:目前人力銀行使用區域幾乎都侷限在台灣地區,另外高階求職人力很少透過這管道來求職。
  2. 訊息不對稱:從刊登的職缺和公司背景資料,求職者想知道的訊息不多,都是看到職缺和地點,以及公司的規模,若相符就投遞出去。公司的發展藍圖、崗位前景,以及企業的內部文化,其實所提供給求職者的訊息相當少
  3. 沒有行銷雇主品牌的功能,也就是無法經營公司與求職者的關係

也就是說公司與求職者沒有及時的對話空間,也無從進行專業與職涯的成長追蹤,一切都必須等到真正面試的那一刻,才能進一步獲得相關訊息

行動崛起,社群集結

在台灣社群招募主要都集中在Linkedin的使用上,但普遍性相對還是較人力銀行低得許多。在中國因為區域屬性關係,行動、社群就顯得相當活躍。不論是Linkedin和赤兔的雙品牌,一個強調高級專業,一個強調職場的社交的連結;當然還有如脈脈,不僅幫助求職者拓展人脈,也給了塑造自我形象的機會,提高能見度,另外還可以透過匿名八卦獲得求才公司更多的訊息,免得誤入歧途,這個功能有如台灣的「Qollie求職天眼通」,現有或曾經的工作者,將其在組織內的經驗分享出來,對於求職者來說可以因此判斷,是否參與這公司的面試要求,免於時間和金錢的浪費。

另外,號稱金三角之一的傳統網路招募-智聯招聘,深化了垂直朝聘的手法,推出「卓聘聊聊」,這樣的情境模式顛覆了傳統方式,主要對象為高端求職者,超過20萬以上的獵頭在線上,有最新職缺,也可直接和獵頭在線上聊聊,深入的了解該職缺和公司的企業文化,免了求職者長途奔波卻無功而返的窘境。

及時、透明完整訊息、人脈擴展

新的招聘工具,其實是為了解決傳統網路銀行招聘的缺失,也從產品銷售的角度,轉為客戶需求的視野。因此工具需要能及即時回饋、需要能夠有透明完整的訊息,當然還要有透過人脈的擴展,確保求職工作的適配性。傳統網路銀行的工具就像大海撈針一樣,無法辨識,倘若有一種招募工具滿足這種需求,也無須分傳統和新工具了

配合時代科技的發展,訊息更加透明,企業招募唯有能夠打開和求職者間對話的隔閡,才能夠在數位時代,獲得較佳質與量的招募效果。

arrow
arrow

    hardyliao54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